文化沒覺醒的嘉義藝術節

蔡淳任
6 min readJul 4, 2018

--

今年的嘉義市藝術節以「文化覺醒‧諸羅祭」為標題,搭著覺醒音樂祭,轟轟烈烈的開了開幕記者會。乍看之下節目手冊上的那隻恐龍,以及節目手冊整體的設計令人眼睛為之一亮,但是細看節目規劃之後卻讓人眉頭一皺。

開門見山的講,這是個除了少數的室外節目外,大部分「撿現成」跟「急就章」的藝術節。

怎麼說撿現成呢。

節目單上列了不少的售票節目,但是實際上了兩廳院售票系統查詢(到我這篇文發布為止,粉絲頁上的「來去逛逛」按鈕還是導到新竹的節目),真的以嘉義市藝術節為名的節目只有三檔。其餘的售票節目,比如說明華園、巧虎劇團以及朱宗慶打擊樂團體系的豆莢寶寶,都是表演藝術團體老早就規劃好的巡演,也老早就登在嘉義縣市、雲林縣還有台南縣合作的節目平台「夏至藝術節」網站上,甚至巧虎劇團還必須得去別的售票系統買。被搭便車搭最大的自然就是覺醒音樂祭,直接被拉進去藝術節當開幕的節目。

撿現成其實問題不大,甚至可以說是為現實所逼。

嘉義並不是個有錢到可以一直花錢採購或規劃節目的縣市,搭表演團體的巡演順風車,一則本地的觀眾可以欣賞到平常比較不會有的巡演節目,二則團隊可以透過巡演賺名聲跟票房。

但是嘉義藝術節的問題,在於文化局用了「藝術節」這個名目,還很大方的掛了主辦。

藝術節之所以是個「節」,就在於它是一個時間上相對密集,而且日常生活不會常常發生的事件,比如說大甲媽祖不會一年到頭繞境,百貨公司也不會天天周年慶。而這些節慶中的事件通常會有一些主題或是關聯性,比如說端午一定要立蛋划龍舟吃粽子,百貨周年慶就是各種折扣優惠搭配連發。而「藝術」之所以可以湊成「節慶」,核心中的核心在於那段時間內規劃的節目,在特定的主題或類型之下,搭配起來可以讓觀眾有種跟平常不一樣的感覺。

既然有相當比例的節目是來自於團隊的巡演,文化局主動規劃的節目就相對少了。請問「主辦」的嘉義市政府跟文化局,把這些巡演跟自己辦的節目兜在一起宣稱是一個藝術節,除了空泛的地域性連結之外,節目之間有什麼關聯或主題性? 要給觀眾什麼樣的藝術體驗?這樣稀疏的節目時間規劃,真的有成一個「節」嗎,還是這種「節」只是一種美其名為藝術推廣的政績行銷手法?

撇開刻意為之的記者會跟影片,這個節大部分的節目,真的不需要藝術節的大義就能做了。老是大張旗鼓宣稱這種大雜燴的收割式節慶,只是讓觀眾對「藝術節」更加無感而已。

至於急就章又是怎麼回事呢?

藝術節的另一個價值,在於特定時間內對節慶活動以及節目的集體行銷。藝術節的節目手冊看起來很厲害,但是網路上的宣傳很落漆。節目冊在粉絲頁上居然是手機截圖,然後也沒公告票要上哪買(還是有人在粉絲頁底下問了才回答),相關商店的優惠更是A4紙拍了直接上網路,真的是趕到連找設計師的時間都沒有。

翻了一下粉絲頁,對於要上演的節目只有一篇貼文,倒是搭覺醒音樂祭順風車做開幕典禮的新聞稿貼了不少。請問重點是接下來要上演的節目,還是文化局的新聞?

宣傳沒有系統就算了。這個急就章表現在集中在飯店的小型演出,還有7大在地傑團匯演這個節目。

「觀光是嘉義市非常重要的產業,因此這次藝術節首度把表演團隊帶入16家飯店,針對每家飯店的特色,設計獨特的音樂演出,屆時演出不只限於飯店的客人,市民也可以走進飯店免費享受高水準的演出。」

以上來自官方粉絲頁的說明,先不論免費演出已經在桃園被戰的轟轟烈烈,就連跟去年(2017)的節目規劃相比都顯失格調。去年的官方網站已經死了,我們只能從媒體上的新聞稿瞥見一點去年的規劃:

「今年藝術節的表演場地除了嘉義市政府文化局音樂廳,更將橫跨至東、西區的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、鐵道藝術村倉庫、文化中心文化廣場、中正公園、文化公園,以及市區內多個特色小店,包括承億小鎮慢讀、玖咖啡、筷趣大飯店、秘氏咖啡、好思當代,讓整個嘉義市就像一個大舞台,隨處都能迸發藝術的火花。」

比較之下,特色小店不見了,取而代之的是以觀光之名,把室內外場地以外的小型演出全部集中在相對大型的「飯店」上。雖然名單上還是有些特色小旅店,但是大部分是大型的業者。藝術節的確可以當作觀光的標的,國際間著名的藝術節每每為舉辦的地方帶來大量的外來人潮跟收入。飯店也的確是在地觀光產業重要的一環,但是當小型的演出全部集中在飯店這樣的場地,加上毫無觀光配套的行銷,請問文化局要推的是什麼觀光,是誰的觀光,還是選舉到了要曝光?

而最大的問題,在中正公園的7大在地傑團匯演這個節目。

7大傑團指的是嘉義市的7個傑出演藝團體。

根據官方粉絲頁上面放的手機截圖節目手冊,從下午五點開始的表演,是類型橫跨三個管樂團、兩個布袋戲團、一個現代劇團跟一個舞團的接力演出。看起來好豐富好棒棒,但是這樣子的節目規劃對於演出團體來說卻是災難一場。除了每種團隊演出需要的設備跟場地不盡相同之外,相較於其他節目,只顯得文化局的節目規劃輕忽這些在地的「傑出」演藝團隊,更不要說這些團隊都有自行規畫整場演出的實力。

如果真的珍惜嘉義市的傑出演藝團隊,不該是一個下午全部把它們塞到中正公園這種亂來的作法,而是好好的規劃幾檔時間進音樂廳,或分散戶外場地讓他們有辦法好好地呈現,甚至花點經費補助在地團隊認真規劃幾檔「跨界」節目。

對於嘉義市藝術節這塊招牌,也應該從長計議邀演的節目,好好的規劃從宣傳到購票的細節,謹慎處理跟觀光的關係等等。不要說別的,看看顏董的覺醒音樂祭多久前就在規劃了。這樣累積個幾年,或許嘉義才能真的有個文化「覺醒」的「諸羅祭」。

--

--

No responses yet